“安大简”揭秘先秦文明
合肥3月26日电(记者周畅、潘峰)当研究员缓缓揭开盖板,2300多年前的战国竹简显露真容――它们整齐静卧在保护液中,简身细长,简背朝上,泛着琥珀般温润的黄褐色光泽。25日,记者来到安徽大学战国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走进恒温恒湿的文物保护室,探访“安大简”如何揭秘先秦文明。
这批2015年入藏安徽大学的战国早中期楚简,被称为“安大简”,经编号整理共1167个,其中完整竹简近900枚,保存状况良好,是先秦珍稀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这是安徽大学战国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文物保护室中的“安大简”。记者 潘峰 摄
记者探访时,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的团队已完成了对“安大简”的揭剥、清洗、脱色等整理工作,眼前的竹简形制多样,分组陈列,最长达48.5厘米,宽在0.4厘米至0.8厘米之间,有的竹简上还绑着红色编绳。
“刚入藏时,有的竹简已经发生氧化、粘连,因此我们格外小心,尽量完整地保留简文笔画、简背信息以及编绳等。”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燕指着一旁的毛刷等工具,向记者讲述团队成员们当年是如何一点一点清理掉竹简上附着的泥土。
一“简”传千古,往事越千年。“安大简”内容涉及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语言文字学等领域,包括《诗经》、孔子语录和儒家著作、楚史、楚辞等方面的作品,为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博士后张飞领着记者来到一组竹简前,他告诉记者:“这是‘安大简’楚史部分,共300余枚、1万余字,推动了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计划发布9辑“安大简”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已发布两辑由中西书局出版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三辑计划今年发布。“揭开竹简的“面纱”并不容易,比如有的字形是首次出现,需要我们下大功夫去释读。”程燕说。
这是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关于“安大简”的第一辑、第二辑研究成果。记者 潘峰 摄
来到安徽大学古文字智能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破译”“安大简”。他们建立了一个战国文字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模型可以圈定待释字的目标范围,为研究人员考字、释词提供有效参考。
除了学者的案头,还有更多、更广的舞台出现了“安大简”的先秦光泽。“我们陆续开展了进校园活动,‘安大简’正在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跨越千年相见;同时还开发了‘安大简’书签、手袋等文创产品,希望能让‘安大简’及其背后的先秦文明‘活’起来、‘火’起来。”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郝如意说。
- 专用于智能空调的24G目标运动轨迹追踪雷达模块
- 汽车软件开发阶段安全的意义与原则
- 倾佳电子BTD5452R隔离型SiC碳化硅MOSFET门极驱动器米勒钳位串扰抑制与DESAT短路保护的技术价值
- 控制器出现EtherCAT掉线问题的处理方法
- 如何计算中低压专项型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的验证频率?
- 用吉时利2450数字源表提升测试效率的实测应用
- 光伏“反内卷”新赛道:芯森电子CR1A电流传感器如何助力BC技术突围?
- 光伏监控案例分享!奉贤平高食品4.4MW分布式光伏电站:实时监控+智能运维
- BNC公头连接器:工厂教你选对、用好、不踩坑
- 基本半导体SiC功率模块与驱动板技术优势及应用价值深度分析
- 传统工厂生死局:不上物联网云平台就被淘汰?实战攻略全解析
- 数字化仪在局部放电中的应用
- 美芯晟参与推动《智能化无线充电发射芯片技术要求》等两项团体标准发布
- 无人机智能化仓储管理 选哪个图像处理板?
- 双光路红外气体传感器:工业安全与效率的“隐形引擎”
- IMS OS 启航生态,赋能智造|盘古信息发布IMS OS链式发展新战略